先推薦優質節目,
ch13公視「我們的島」(每週一晚間10點)。
今晚節目的2個主題,
一是傳統紙業的創新與突破及關於紙的環保問題,
另一則是司馬庫斯的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分校的存廢。
今晚來分享分校存廢的問題,
我從小到大所就讀的學校,
學生都是數千人的學校,
根本不用擔心學校存廢的問題,
校慶運動會對我們來說,
根本只是八股且例行性的活動,
不會有特別的感動。
有幸加入慈濟(慈青)後,
有機會跟著大夥到一些偏遠的學校辦活動,
今年寒假,更首次不需慈濟的師姑伯奧援,
成功的在高雄辦理了第一次的小太陽成長營,
深入各個社區後,
才會慢慢發現自己平常覺得"應該是"的事物,
對許多偏遠或是資源匱乏的地方,
是種遙不可及的奢求。
司馬庫斯在約民國85年時,
才有聯外道路通進村莊內,
村莊的孩童,
到了進小學的年紀時,
必須得到山的另一頭就讀,
而且要全體住校,
直到周末日,得經過數小時的車程與腳程才能返回部落。
當小一約七、八歲的年紀就得與父母分離,
裡面提到很多的小朋友,
因為熬不過思家之苦,半夜偷跑回到山的另一頭的家(偶而老師會法外開恩),
直到約幾年前,
學校同意在司馬庫斯設立分校,
村民更合力在教堂旁搭建起充滿"原"味的校舍,
司馬庫斯的孩子,再也不用到山的對面上小學。
但是,師資與設備不足的情況下,
都得"湊合"著用。
六個年級、四個教室、二個老師,
通常都是由一個老師一同上二個年級的學生,
老師得面臨趕課壓力,
課桌椅的損耗,總是得那邊修那邊補,
鏡頭拍到一張老師的桌子,
其桌腳是由一堆課本所堆出來的。
儘管克難,但是學生可以在很快樂的環境下學習,
比起山下激烈的競爭,
司馬庫斯的小孩總是多了那份純真與笑容。
但在政府的政策下,
許許多多的偏遠分校將廢除,
司馬庫斯也不例外,
居民的惡夢再起,他們的孩子又得到山的另一頭求學。
很多很多,這些在城裡的大官是很難為這些偏遠地區的孩子設身處地,
不僅是司馬庫斯,還有更多偏遠的小學校或因招生不足而面臨被裁撤的命運,
最近政府以財政困窘的藉口,
一味的政策宣示,
殊不知犧牲掉多少人的權益。
同樣都有納稅的國民,
卻得"享受"這種不平等的待遇。
在台灣,還有更多小故事正在上演,
當我們享受都市化所帶來的便利時,
是不是該撥些時間關懷一些更需要的我們的人呢?
「許多悲劇的發生,往往起源於不公平的政策。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